太阳梁乡以设施农业为抓手,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,通过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种植西红柿、芹菜等特色产业,不仅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,更有效带动当地弱劳力群体在家门口就业,走出了一条产业兴、群众富、乡村美的振兴新路径。
近日,走进新海村,一排排新建的温室大棚错落有致、鳞次栉比,美丽乡村画卷扑面而来。一座设施大棚内,十余名村民正埋头栽植芹菜苗,动作娴熟、配合默契。村民马小英一边麻利地插苗一边笑着说,如今在家门口干活,不仅能赚钱补贴家用,还能照顾老人小孩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
【新海村村民马小英】我们在这栽芹菜,按这个棚(算工资),一个棚600块钱,我就找几个人 ,一天栽一个棚5个人,这也方便一点,离家近,我也带娃着呢。
在大棚另一边,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正被工人铺设于芹苗行间。这项节水技术不仅能精准控制水肥,提高利用率,也为后期芹菜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大棚首茬种植的水果西红柿收益较为可观,秋季二茬种植芹菜,将进一步提高大棚的利用率,增加村集体收入。
【新海村村委会委员 邓怀忠】我们新海村这24座大棚是去年秋季建成,建成之后种了一次小番茄,水果西红柿,当时用工量达到600到700人次,人工工资20到30万(元),总计收入每个棚是5000块钱,现在到秋季,我们经过村党支部商讨调研之后,我们种了23棚西芹,种了1棚娃娃菜,目前我们的用工量是每天20到30多人。
目前该村正积极对接订单销售,为产业增收锁上“一道保险”。
大棚的建设,主要以解决该村弱劳动力就业为突破口,对于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、需要照顾老人的村民、留守妇女等,在这里都可找到“随时报名、灵活上岗”的机会。
【新海村村委会委员 邓怀忠】我们新海村的弱劳力,不能出去务工的 附近照顾老人的,带孩子的弱劳力,随叫随用(的)小时工,所以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,也为他们增加家庭收入,解决他们的困难。
从西红柿到西芹,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发展,新海村以大棚经济为支点,撬动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。一座座日光温室,不仅孕育着翠绿的蔬菜,更承载着村民致富的希望、乡村发展的未来,成为太阳梁乡乡村振兴图景中一抹亮丽的色彩。
运营单位:中宁县融媒体中心
联系电话:0955-5035386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955-8737187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64120210007
邮箱:znrmtzx@163.com
备案号:宁ICP备18000997号